2022-07-01
戚氏,旧称暨阳东海戚氏。历史上诸暨戚氏先祖从得姓至今,历经三次迁徙。第一次从河南濮阳迁到山东定陶,时在春秋时期;第二次从山东定陶迁到山西潞安,时在东汉时期;第三次从山西东阳天刘骆世(今山西黎城)迁居浙江,时在唐末。第一次迁徙春秋时候,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城(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其支系子孙就世代以封地名“戚”为姓。戚亡国以后,其子孙后代逃到山东省东海郡,并且逐步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戚姓世称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省郯城北)。第二次迁徙公元前205年,楚汉相争,彭城(徐州)一战,刘邦战败,西逃至定陶,夜宿戚家寨(在戚姬庙东,今无)戚员外家。戚员外见刘邦相貌堂堂,将来必富贵,就把其女儿戚姬许配给他。戚姬姿容艳丽,袅袅婷婷,刘邦一见倾心,遂当晚拜堂成亲。戚姬后来生有一子名如意。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定陶称帝,建都洛阳,后迁长安,接戚姬及其子入宫。如意聪明伶俐,刘邦说他酷肖自己......
前戚村与后戚村据传《戚氏族谱》记载明朝初期“燕王扫北”之后鲁北地区一带人口锐减永乐年间朱棣皇帝下令移民本村戚氏始祖由山东寿光县迁此落户立村(寿光县,今即潍坊寿光市)因姓氏之便故取名戚家村后因戚姓家族人丁兴旺已成大户人家在当地县邑政策以及风俗推动下部分戚姓族人迁出至村西处定居故分为前戚与后戚两村后续其他姓氏也逐步迁入前戚村位于市政府驻地西南31.2公里处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偏南7.8公里处东与东高村相接西与后戚村和奎台村相邻南与前后黄村隔河相望北与后张村相毗邻后戚村位于市政府驻地西南32公里处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偏南8公里处东隔红旗沟与后张村相接南与奎台村相邻西与牛家村相靠北与小刘村相望乐陵郑店镇前戚村街景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属于德州专属德平县东三区1958年秋公社化时属商河县怀仁人民公社1965年闹小公社时属商河县奎台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后属商河县奎台乡1989年年底随奎台乡一并划入乐陵市管辖20......
戚氏齐聚戚城祭祖先时值清明,春风拂地。2016年4日上午,中华戚氏宗亲齐聚戚城景区举行“丙申年清明中华戚氏祭祖大典”。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的戚氏宗亲代表450余人,在戚城景区内集体拜谒先祖。戚氏宗亲依次敬献花篮、拱手上香、行鞠躬礼,祭拜戚姓始祖,表达对先祖绵绵的追思和敬仰之情。据《姓谱》、《万姓统谱》、《世本·氏姓篇》、《通志·氏族略》等资料记载戚姓源于戚邑。戚邑在春秋时期是晋、郑、吴、楚各国交通要塞,濒临黄河,有险可据,平原沃野,堪称乐土。后卫国灭亡,戚姓族人逃往东海,形成望族。“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戚氏族人虽走出戚城,却不忘祭祖寻根。戚氏宗亲纷纷表示,濮阳戚城是戚氏起源地,无论走到哪里都永远不忘戚城是自己的故乡。祭祀大典主持人河南新乡戚向群中华戚氏宗亲会常务会长戚瑞德中华戚继光(戚家军)思想文化研究会会长戚一锁中华戚继光(戚家军)思想文化研究会会长戚一锁......
在胶东半岛的烟台威海地界上,有不少姓戚的人。提到戚姓家族,人们大多知道明朝时登州(蓬莱)的抗倭英雄戚继光。根据记载,戚继光家族最早是因为有功被封到登州,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落户胶东。(烟台蓬莱的戚继光故里)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明朝显赫一时的登州戚姓家族,到了近代,风光不如以前。相比之下,倒是威海的戚姓家族,一直子孙兴旺,并且人才众多。跟蓬莱的戚姓家族类似,威海的戚家也是在明朝时到当地任职而落户的。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威海卫的千户戚林,原系江苏省兴化县南新庄人,是威海戚姓的始祖。而今,威海附近名字中带有“戚”姓的村子,大多是戚林的后人。到了明末清初,威海戚姓家族走出了一位名人,名叫戚崇进,字仲升,威海城里人。自幼爱读书,后考中拔贡。1648年(清顺治五年)任陕西郃阳县知县,继又代掌同州印篆。后调任直隶雄县(现在的河北雄县)知县。根据记载,“在当时,雄县东南部是一片河洼地,每遇洪水,大片良田......
戚少商,又称「戚大当家」、「九现神龙」等,是温瑞安笔下的著名人物。他武功高强,为人胸襟宽广,至诚至信,是江湖人心中「侠义」的代名词。从连云寨大当家,到京城的「神龙捕头」,再到现如今的「金风细雨楼」楼主;一路走来,虽有万千险阻,他却从不退缩。岁月改变了他的容颜,不变的是那宽厚仁爱的侠者心肠。戚少商重才爱才惜才,他喜欢决胜千里的大气大概、快意恩仇,成则意兴风发,贵为群龙之首,败则不妨鸣金收兵,甚至流亡江湖。必要时,要杀,就杀个血流成河,片甲不留:如果要隐,那就全身而退,百忍成金。他就是喜欢这种快意长弓、轻衣怒马的日子,所以当年才会亲自恭请顾惜朝上山入寨,为他运筹帷幄,而他自己就去决胜千里,结果,引狼入室,才致一败涂地。逆水寒一役中,他给追杀得家破人亡,走投无路,历尽一路知交尽掩门的苦况,但他依然保全性命,败部复活,且逃一处便建立一处的交谊,到一地就建立一地的基础,一旦时来运转,局面遽变,他便全......
亦称“外家”、“戚畹”。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如西汉末的王莽与建立隋朝的杨坚等。《汉书.外戚传赞》:“夫女宠之兴,由至微而体尊,穷富贵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祸福之宗也。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然其保位,全家者,唯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后四人而已......其余大者夷灭,小者放流,乌噱!鉴兹行事,亦已备矣。”唐刘知几《史通.题目》:“如马迁撰皇后传以外戚命章,按外戚凭皇后以得名,犹宗室因天子而显称也。”《宋史.李处耘传论》:“幸联戚畹之贵。”又《后妃传上.章献明肃刘皇后》:“晚稍进外家......姻戚、门人、厮役拜官者数十人。”清吴伟业《永和宫词》:“外家官拜金吾尉,平生游侠多轻利,缚客因催博进钱,当筵便杀弹筝伎。班姬才调左姬贤,霍氏骄奢窦氏专。涕泣唯闻椒殿诏,笑谈豪夺灞陵田。”...
? 内任外戚,外封建宗室,此汉初之治法也。知此,则可与言吕氏之事矣。 《史记·吕后本纪》曰:吕大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大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
? 后汉外戚之祸,始自章帝时。帝后窦氏,融之曾孙。父勋,尚东海恭王女阳公主。永平中,融年老,子孙纵诞,多不法,勋坐事死洛阳狱。建初二年(77),后与女弟俱入掖庭。明年,立为皇后。妹为贵人。后宠幸殊特,专固后宫。宋贵人者,昌八世孙,父杨,杨之姑,明德马后之外祖母也。杨二女,永平末,选入太子宫,甚有宠。肃宗即位,并为贵人。建初三年(78),大贵人生庆。明年,立...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这是历史的魅力,今天来讨论“戚继光的“鸳鸯阵”有什么特点?局限性在哪里?”的话题,或许有您所想了解的答案。 关于军阵密度的阐述 在戚继光时代,通俗演义文学已经深入人心,各种传统武术流派也纷纷出现。所以经常有人问他,那些用于表演的武术器械表演,能否用于实战?戚继光对此断然否认。他认为这些武术套路都要跳来跳去,而真...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这是历史带来的回忆。一起来了解下“为什么东汉大将军的位置基本都在外戚手里?”的相关话题,看看是否能解决您的疑惑。? 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三月,讨伐兵团组建完成。 帝国的武将,名头最大的无疑是“凉州三明”,可惜的是,他们现在都挂不了这个帅。 “凉州三明”指的是皇甫规、段颎和张奂,皇甫规字威明,张...
戚继光与俞大猷两人并称“俞龙戚虎”,甚至从这个称号上来看,俞大猷为龙,戚继光为虎,龙比虎贵,俞大猷在当时应该是比戚继光更为勇猛的大将。他们两个一个海上,一个陆地,一个骁勇善战,一个智谋广远,同样深得百姓拥护,同样让倭寇闻风丧当,而与倭寇斗争最长,对倭寇打击最大,同时也是戚继光老师的俞大猷,理应受到与戚继光同等的待遇,或者可以更高。可为什么如今的人们却...
1467年,日本发生应仁之乱,各地大名纷纷崛起,日本自此进入战国时代。战国之时,“诸国”混战,日本本土战火纷飞,百姓生活困苦。 远本只是岛国内部战争,却不想影响到了中国。中国当时正处于明朝,明朝严重的倭乱就是由此引起。在日本本土生活不下去的武士、强盗甚至是普通百姓,为了钱财侵扰明朝。 明朝东南沿海一带,倭寇带来的伤害最为严重。而明朝的一些海盗...
江苏沭阳戚氏字辈:“世文永东钟佩隆常宏业延启继绪恒昌”。浙江诸暨戚氏字辈:“享成淇彬九鲁仁才正端澄和美垣钰厚彰尊汉林泮秀荣封镇泰来焕型鉴浩业熙嘉钧永标照堂铭”。江苏宿迁戚氏字辈:“秉守家法品绪典章恒敦恭敬肇启修祥”。江苏沭阳青伊湖戚氏字辈:“汝开甫春凤玉耀振士长”。江苏沛县戚氏字辈:“文熙尚良起开孝俊自全凤天延世长大道文明兴尊圣敬孟曾守德庆平青”。江苏盱眙、泗洪戚氏字辈:“芸应源(卿)彦(士)继尚秉昌太景其(振)人如玉(金)嘉善宝(茂)德”。江苏盐都戚氏字辈:“恒清太思龙举”。江苏淮安戚氏字辈:“同加善宝德”。江苏苏州戚氏字辈:“朝芝登瑶通畴时培岳以悦有文楠易鏊惟世明成垂宇器”。山东新泰戚氏字辈:“元吉在尚,大友荣昌,国恩家庆,福寿平康。“山东郯城戚氏字辈:“家传思源圣锦永彦允庆士守庭焕光忠恒久远大振兴昌鸿念先勤祖开祥瑞文敏诚维孝礼敬善荣”。山东沂水、费县、莒县戚氏字辈:“兴家立业德厚泽长......
【江苏】 江苏沭阳戚氏字辈:“世文永东钟佩隆常宏业延启继绪恒昌”。 江苏宿迁戚氏字辈:“秉守家法品绪典章恒敦恭敬肇启修祥”。 江苏沭阳青伊湖戚氏字辈:“汝开甫春凤玉耀振士长”。 江苏沛县戚氏字辈:“文熙尚良起开孝俊自全凤天延世长大道文明兴尊圣敬孟曾守德庆平青”。 江苏盱...
先祖肖像,戚姓始祖・孙林父据《万姓统谱》上有这样的记载:“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
走亲戚这种习俗从正月初二,一直能持继到正月十六,这期间几乎家家都在酒醇中泡着,在香味中浴着,尽享人生的乐趣和亲情的快乐。是中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 走亲戚的风俗-走亲戚的礼物特点 走亲戚的礼物特点 在我国这个人情社会里,走亲戚主要体现个“礼”,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中国人看重的是个礼节、情意和相互来往,而不在乎物的多少...
妻子:杨悫胞妹长子:戚维次子:戚纶内兄(大舅子):杨悫...
生卒年不详,春秋莱棠邑(今青岛平度)人,一说是卫国(今河南境内)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齐桓二十八年(前685)拜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间,齐桓公推行招贤纳士,锐意求治的建国方略,任用管仲为相,建立了“九合诸...
金华双溪戚氏祖宋朝散郎戚仁,自靖康以来,初宅婺元,以道学传家,簪缨弈世。其七世祖如珪、如玉、如琥俱师吕东莱先生,为一时之俊彦。十七世祖雄,号雪崖,明正德丁卯年浙江乡试解元,辛未科进士,以监察御史致仕,博学洽闻,潜心理学,著书教万言,尝修撰金华县志,又取其乡贤者先辈吕祖谦、陈亮、唐仲友、何基、王柏等数十人之文,荟而录之,谓之金华文统,以传后来,为时人所重。二十三世祖光虁,避丙戍兵乱由郡城四牌坊迁居芙蓉峰下石墙脚村,遂家焉。山长公戚氏仁公以下,第十世讳象祖,行武一,任东阳教授迁信州道一书院山长。其子有二,其一宗仁公行俊一,由宪差秩满授阳寿县龙门巡检;其二崇僧公行俊三,崇祀乡贤从许文懿公讲学于东阳八华山遂成名儒。送子赴龙门任三首七十翁翁四十儿,平生心事只天知。别怀不洒丈夫泪,男子要为天下奇。南地须留棠棣爱,西风吹动桂相思。三年秩满归来看,老圃黄花未必衰。又拟换荷衣在我先,兹游因为利名牵。龙门去去......
孝老爱亲,和家睦邻。厚善崇德,廉恕忠勤。尚文循道,礼义俭仁。诚信守法,报国利民。...
吕雉残杀戚夫人后六年离世,人们把戚夫人葬在洋县城西3公里处。戚氏镇因此墓而得名。请看:往事越千年。汉高祖刘邦封为汉王后,在戎马倥偬中得到戚姬,非常宠爱,到关东领兵打仗也带在身边。后来戚姬生了赵隐王如意,刘邦喜爱地说“如意类我”,欲废孝惠王刘盈,立如意为太子,这当然引起吕后的不满和忌恨。高祖一死,吕后立下毒手。人们在谴责诅咒吕后的同时,对柔弱善良的戚夫人洒下一掬同情之泪。不是吗,千百年人们一直在念叨着你,一直在诉说着你的冤屈和不幸。清代诗人申奇猷充满感情在《戚氏村》一诗中咏叹道“入宫见妒古如斯,何况倾城倾国姿?汉代已迁高后庙,洋川犹志戚门楣。村墟鸮集巢空在,城上乌栖梦亦悲。千载最怜人彘惨,至今秋雨泣江篱。”我想该诗抒发了许许多多人的共同心声!戚氏,是山东定陶人,本来与陕西洋县没有什么瓜葛,但因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载:“洋川(今西乡、洋县)者,汉戚夫人之所生处也。”于是许多洋州人附会郦氏之......
江苏泰州延令戚氏重修族谱十五卷,首一卷,(民国)戚稳寿编辑,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余姚戚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戚维高主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享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鄞县鄞东梅江戚氏宗谱四卷,(清)戚茂灿、戚茂源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三礼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鄞县鄞东梅江戚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民国)戚茂珊、戚茂校等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三礼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东阳戚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怀鲁乡八字墙村。浙江温岭泽国戚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景文堂木刻活字印本。现......
汉高祖刘邦时,武将戚鳃因守界有功被汉高祖封为“临辕侯”,又因明代戚继光抗倭有功,故戚氏宗祠被封为“世封侯爵”,现立于赣县湖江乡夏府村的是“世封侯爵”的戚氏宗祠追远堂,整个祠堂呈仿宋式建筑风格,气势慰然,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始建宋代。戚氏宗祠保留有许多名人名联,如朱熹题的“忠孝廉节”四字,孙文、蔡元培题的楹联等。湖江乡不仅有保存比较完整的戚氏宗祠,还有建筑精美的谢氏宗祠,两祠素有“江南第一祠”的美称。...
戚氏宗祠位于湖江镇夏府村,祠堂气势恢弘,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祠内分上中下三厅,厅与厅之间有天井隔开,内天井是水池,外天井两边是游廊阁楼,中间为戏台。上中下厅堂共有18根红沙岩石的栋柱,祠内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古色古香。...
诸暨戚氏宗祠(敦睦堂)位于大唐镇柱峰村戚家市自然村北侧,首建于清顺治戊戌年(1658),初为厚七公一派裔孙所建,始名厚七公祠。乾隆年间,厚三、厚七、厚十二、厚廿七公四房子孙合议并共同出资增建改造厚七公祠,遂成戚氏宗祠,祠前为合风水之吉,辟有半月塘(月沼)一座。同治壬戌(1862)夏,戚氏宗祠后厅(寝堂)毁于战火。同治戊辰年(1868),族中长老贤者殿冲、化美、文国、东国、成虞、维岳、起乔、朝书等发起重修寝堂,资费照丁出钱,数月后告竣。庚午年(1870)春,戚氏先祖神主再次安位于寝堂。1918—1920年,族人商议在祠堂南侧新建房屋一所,共计正屋五间,左右门房两间,回廊三间,专作谱局之用,并在房屋东南部另建平屋三间,充当厨房,是为暨阳戚氏宗祠扩建第一期工程;1921—1924年,戚氏祠堂拆造门楼,移置戏台(万年台),并增添两厢看楼,是为第二期工程,至此戚氏宗祠基本形成坐东朝西,三进五开间,1......
追远堂为夏府戚氏家族之宗祠,位于夏府村头,坐南朝北,仿宋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风格古朴,气势雄伟。据祠内石碑和戚氏族谱记载,初建于宋景定年间,后经明万厉已亥年,清康熙壬子年,乾隆庚子年,光绪丙午年(公元1906年)等九次重修,至今保存为九次重修祠。追远堂为青砖瓦面梁氏结构,塔壮“品”字形风火墙,墙体出瓦面,能避风防火墙,三厅二天井设计。宗祠大门牌坊造型,黑云母花岗岩石门框。大门前两边置放石鼓猴头一对。大门上方横书“戚氏祠堂”,竖刻“世封候爵”,意为戚氏族人在汉代有戚鳃封为侯,明代有戚继光受封为爵。另一种解释是:古时有“世袭制”的制度,亦可刻此四字。大门两边石门框上刻有:“世系出临辕昔自苏州分派,堂基开宋代频看赣水发祥”的楹联。此联说的是:戚家出了“临辕”,是在宋代由苏州迁来夏府的客家。两边还有“耳门”,门上方书:左为“入孝”,右为“出弟”。意思是在家里对老人尽孝,出外仕途发达。大门的两......
东海戚氏史志 [8卷]
戚颜庆中门戚氏宗谱
台州臨海楢溪戚氏宗譜, 2, 卷2, 世系圖_ 蔣六 源公 光燁 1世茂遠公起, 2011
台州臨海楢溪戚氏宗譜, 1, 卷1, 譜序 目錄 臨海市衛生志摘錄 傳記 簡介 等, 2011
台州临海楢溪戚氏宗谱[2卷]
台州临海楢溪戚氏宗谱[2卷]
中华漆(戚)氏宗谱.安徽金寨卷, 1, 1400-2018
48.中华漆(戚)氏宗谱仁二公支系, 49, 1400-2018
9.中华漆(戚)氏宗谱仁二公支系, 10, 1400-2018
10.中华漆(戚)氏宗谱仁二公支系, 11, 1400-2018
Copyright 2023 zupu.cn 浙ICP备18024415号-5